威海风貌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开发区,辖区总面积278.16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42.3平方公里,辖3个镇、3个街道、108个行政村、35个社区,户籍人口16.8万,常住人口22.5万。
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世界人居范例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威海市中心城区东南部,威海国际新港、火车站、汽车站、城际铁路威海总站均居区内,距威海国际机场35公里,与日韩隔海相望,是中国距韩国最近的地方和北方对外经贸的出口通道。建区以来,全区上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富民强区为己任,全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速超过20%,成为威海市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和产业崛起的新城区。特别是近年来,积极抢抓东部滨海新城和中韩自贸区建设、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三大历史机遇,全面实施“产业强市、工业带动,突破发展服务业”和“全域城市化、市域一体化、重点区域开发”战略,全力推动区域转型升级和创新突破,加快打造中韩地方经济合作开放试验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引领区、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特色优势产业聚集区和现代化和谐幸福新城区。2016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25亿元,同比增长8.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4.8亿元,增长5.3%;固定资产投资171亿元,增长14.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2亿元,增长11.3%。
这里是威海创新创业的新高地。全面深入实施环境立区和创新驱动战略,着力在强化政策支撑、搭建创新平台、培育比较优势上下功夫,实施了一系列扶持企业发展和推动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双认证,叫响了“政策最优、成本最低、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环境品牌,掀起了新一轮创新创业热潮。截至2016年底,全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38个;市级以上企业创新研发平台69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27个;省级以上著名商标和名牌45个,其中国家级5个;规模以上企业研究经费(R&D)支出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19%,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到55.8%。按照“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园区产业化”的创业孵化思路,累计创建各类孵化载体13个、13万平方米,其中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2个、省级3个,国家级众创空间2个、省级3个,累计入驻企业240家、毕业30家。大力实施高端人才聚集工程,每年设立2000万元人才工作专项资金和人才伯乐奖,对来区创新创业的各类人才实施分类奖励,累计招引硕士以上人才656人,培育引进国家千人计划、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29人。全区实有各类市场主体2.8万户,其中2016年新登记市场主体增长43.5%。
这里是威海高端制造业的聚集区。主动适应工业化与信息化、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的新趋势,按照“产业高端化、绿色化、集群化”的思路,实行园区带动、项目拉动、创新驱动互促共进,培植壮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和龙头骨干企业,是全市重要的现代高端制造业基地。高起点规划建设了环山路工业园、科技创新产业园、海洋船舶及装备特色产业园等一批现代制造业园区,扶持培育了中航威海船厂、华盛(三角)轮胎、迪沙药业、海马地毯、安然纳米、日月光半导体、泓淋电子、豪顿华工程、贝卡尔特钢帘线、世一电子、昌星电子等一大批优质骨干企业,初步形成了“3+4”特色优势产业集群(运输装备、轻纺服装、海洋健康食品三大传统制造业和智能装备制造、智能电子信息、新材料、海洋生物医药四大高新技术产业)。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23个,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65个,上市企业2个,新三板及区域股权交易市场挂牌企业15个,成为山东省优质船舶产品生产基地、装备制造产业示范基地、首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全国最大的地毯生产基地。
这里是威海现代服务业的新中心。主动顺应个性化、多元化消费新趋势,以东部滨海新城和车站、码头、韩乐坊、九龙湾、综合保税区B区为中心,大力培育发展服务贸易、特色商贸、旅游文化、健康养生、物流集散等新兴服务业态,已汇聚总投资230亿元、总建筑面积320多万平方米的在建在营高端服务业大项目50多个,以东方智慧谷和日本软银全球BPO中心为龙头、一核多点、辐射全市的国际服务贸易产业核心区启动建设,韩国商品集散地、威海特色名优产品集散地、电子商务聚集区、现代商务办公聚集区和中韩国际物流中转中心初具规模,家居建材和汽车销售专业市场全市龙头地位凸显,以韩国风情、影视文化、滨海休闲和城郊农业体验为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全面打响,现代健康养生首选地建设加快推进,以高端为引领、高中低端相结合、特色品牌鲜明的全市现代服务业新中心迅速崛起。截至2016年底,全区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企业及重点服务业企业108个,三次产业结构优化为3.50:48.98:47.52。
这里是引领威海城市发展的新引擎。牢牢把握全域城市化发展方向,按照“东部突破、西部提升、产城融合、一体发展”的思路,全面实施西部城区“腾笼换鸟”,举全市之力加快突破东部滨海新城建设,成为引领全市城市发展的新引擎。西部中心城区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规划建设了中心商贸区、九龙湾商业区、海上公园、乐天休闲体育公园、九龙湾公园等一批城建重点工程,大面积实施了道路整修、城中河治理以及城际铁路沿线环境整治、九龙湾岸线修复整治、老旧生活区综合整治等一系列环境升级改造工程,城市基础配套设施实现“十通一平”,公共服务设施全面覆盖,城市集中供热和污水处理率、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无害化率均达到100%,绿化覆盖率达到48.9%,成为威海市重要的交通枢纽区、宜居宜业示范区和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东部滨海新城按照“一点突破、三轴推进、七线贯通”的规划格局,突出“绿色开发、区域一体、生态先导、山水融城”的发展理念,着力打造现代化、生态化滨海新城。目前,新城城市发展框架基本形成,“三纵四横”路网、地下综合管廊、污水处理厂、港区输变电站、公交中心站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14公里沿海岸线修复及海上拆迁整治、逍遥湖、五渚河公园、石家河公园、龙山湖水库等生态景观工程快速推进,市委党校、市中职学校、市档案中心、威海一中新校区等公共服务设施建筑面积超过70万平方米,23个村棚户区改造总开工面积达到120万平方米,中韩自贸区经贸交流中心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建设,现代城市的要素聚集效应正在形成。以东部滨海新城为主体,成功入选全国综合管廊试点城市、国家中欧低碳生态城市合作项目专项试点城市和全省绿色生态示范城区,获批建设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崮山镇入选首批“中国特色小镇”,泊于镇获批山东省新生小城市试点。全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1.96%,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1.62%。
这里是现代化和谐幸福威海的示范区。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加大社会事业投入,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工程,不断提升群众幸福感和满意度。全区拥有高中2所、中小学校16所、幼儿园35所,公益普惠性幼儿园比率达到82.9%,被评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区。设有村居卫生服务机构87处、乡镇卫生院3处、医院4处、医养结合项目3处,打造了城市步行15分钟、农村1.5公里卫生服务圈。建设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35个、乡镇敬老院3所、农村幸福院15个、镇级全民健身中心3处,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全面完善。完成27个城中村拆迁改造,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3841套,补助农民进城购房811户、廉租房379户,改造农村危旧房屋1076户、农村无害化厕所9854个,实施108个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城乡环境面貌大幅改善??顺墙肌耙辉啤惫幌低?,方便了全区108个村8万多农村群众出行。搭建了覆盖城乡的优质文化服务平台,群众文化生活呈现出“春夏秋冬有歌舞、城乡处处有演出”的生动局面。狠抓精准脱贫攻坚,5个省定贫困村、1105户贫困户全部脱贫。认真落实就业创业扶持及支农惠农政策,完成42个村居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61个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和3.7万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鼓励发展特色种养业、村办加工业和社区服务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3%以内,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243元,农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003元。创新社会治理,深入开展“法治经区”“平安经区”和“君子之风?德善经区”建设,建成社会管理指挥中心和国内一流的公共安全视频监控系统,推进村居网格化管理全面覆盖,全力构建企业和谐劳动关系,被评为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和山东省创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园区。
近年来,威海经区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在省、市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在经济面临重大挑战,利用外资及出口出现较大困难的情况下,服务外包产业快速发展,成为我区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的一大亮点。
一、2016年服务外包主要情况
(一)基本情况
2016年,新增服务外包注册企业12家,累计达到38家。登记离岸服务外包合同279份,同比增长46.1%;服务外包合同金额9074.9万美元,同比增长23.8%;离岸外包执行金额6297.7万美元,同比增长23.2%,总量占全市的24%。执行额超1000万美元的企业达到4家,数量占全市的57.2%。
(二)主要工作
1.实施编制《经区服务贸易(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
2016年以来,经区加紧对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基地发展战略和产业规划编制的调研工作,管委聘请中国信息技术服务与外包产业联盟秘书长张强、商务部国际服务贸易研究所所长李俊、人民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石明明等专家团队来区,联合组织制定全区服务贸易(服务外包)产业发展规划,旨在通过整合全区资源和基础优势,按照“集聚资源、培育企业,拓展产业链、打造产业群”的思路,大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增值服务能力的服务贸易(服务外包)企业。目前撰写编印了《经区服务贸易(服务外包)产业基础及典型企业调研情况小结》,会商确定了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等4大重点突破领域。
2.努力营造发展服务外包的良好氛围。
2016年,经区通过组织服务外包企业走访调研常态化等工作,结合全区“二次创业”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高各级对发展服务外包的思想认识,增强政策水平和宏观指导能力。其次,联合企业孵化器、综合保税区B区针对从事服务外包业务的具体人员,采取办班培训、业务交流等形式,及时掌握国家政策和国内外服务外包动态发展信息及一些基本情况,提高在实际业务中的操作能力。再者,积极指导企业申报各级专项扶持资金,15家企业争取上级服务外包扶持资金100余万元,创服务外包扶持资金历年最高。
二、加快建设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园
1.园区基本情况
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园位于经区大庆路以南,齐鲁大道以北,香港路以东,东海路以西,占地约516亩,其中,工业用地为406亩,占比78.7%;商业用地为54亩,占比10.7%;行政办公用地为21.9亩,占比4.2%;物流仓储用地为24.75亩,占比4.8%,防护绿地和水域共9.3亩,占比1.6%。园区以大力发展服务外包、物联网、电子商务、新信息产业为主攻方向,以国际软银外包软件园项目为先导,致力打造辐射东北亚的国际化信息产业园区,使开发区成为威海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的核心区和示范区。
2.至2017年上半年园区建设进展情况
园区启动实施以来,经区按照全市总体部署要求,主要抓了五方面工作:一是设立专业运营机构。成立管委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园区推进领导小组,组建国有独资的威海智慧谷投资运营有限公司,全面负责园区开发建设、投融资运作、招商引资和运营管理。目前已全面启动运作,正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二是抓紧制定园区规划。按照“世界眼光、国家标准、威海特色”的理念,面向国内外公开招标园区规划及建筑设计方案,6月21日开标。三是加大精准招商力度。成功引进总投资1.5亿美元的日本软银全球外包软件园、韩国CNT呼叫中心以及日本IEC职业培训等项目,东华软件合创智慧园、捍岭特种复合材料应用研究院、盛世光明集团、中国通关网、韩国气加公司中国总部等项目达成入驻意向。四是加快实施土地征迁。共需拆迁28家500亩,其中软银项目109亩已拆迁征收70亩;其余27家完成现场核量10家、价值评估4家。五是靠前推进项目建设。软银项目于5月3日开工建设。乐天智汇中心租用楼宇完成装修,软银、爱易习、韩国CNT呼叫中心入驻运营。2.3万平方米的智慧大厦土建部分全部完工,正组织1-6层精装修,计划8月份投入使用;6层以上根据企业入驻时间和需要进行定制装修。
三、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的思路和措施
发展服务外包产业将从建设核心园区和完善产业服务两方面来实施。在建设核心园区方面,在开发区核心地段建设以发展软件与服务外包、电子商务、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为主导方向的国际化信息产业园区,周边各类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可满足工作、生活的全方位需求。本着“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集约发展、逐步推进,全面开展园区开发建设、资产管理、园区运营及招商引资等工作。在完善产业服务方面,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一是为企业提供发展过程中的公共服务,聚合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投资融资、技术创新、创业辅导、管理提升、市场开拓等服务内容和网络,全面高效地为服务外包企业提供帮助。二是实现信息互通,鼓励企业抱团发展。通过公共服务平台,企业可以共享项目资源,转包外包业务;可以共享市场开拓渠道,产业链上下游的相关企业可以建立合作关系,打包一起“走出去”,形成整体对外的品牌效应。三是疏通政府与企业之间沟通渠道。通过平台来完成“上情下达、下情上达”,政府推出相关促进服务外包发展的措施和规定,及时传达到会员企业。企业向政府及时反馈政策建议。平台的建立将为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制造业、金融业、电子商务、金融服务、教育培训等诸多领域企业提供企业孵化、信息交流、协议签署、合约执行、质量控制、人才培训、资金支持等服务,缓解服务型人才供需问题、促进服务外包业务资源对接。
切实保障产业政策有效落地。一是致力于抓好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申报认定工作。国家对服务贸易试点地区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实行所得税优惠政策:第一,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第二,实际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的部分,准予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为使更多的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享受国家的政策红利,突出把培育认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作为加快推进经区服务外包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打基础、上台阶、求突破。通过先进型企业的示范效应,引导和带动经区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二是利用好我市出台的两项政策(《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威海市鼓励服务贸易创新发展扶持暂行办法》),从软件人才引进、小微软件企业上档升级、骨干软件企业做大做强、软件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因势利导,培育新产业,激发新活力。